2016.04.20 黃潔貞:提升本澳醫療服務質量八建議
|本澳自二○○四年至二○一四年的十年間,人口由46萬增加至60萬,出生率按年增加,由每年3,008名增加至每年7,360名,平均壽命就提升到82.9歲。澳門作為長壽之都及十年被評為健康城市,其醫療水平備受重視。去年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提出本澳未來的醫療發展是“光輝五年”,說話動聽,但要發展如何才達至“光輝醫療”呢?當局還未有一個具有系統的說法,面對本澳醫療老問題,群力智庫中心就此展開議題研究,梳理目前有關資料,應用本澳的統計數據作縱向比較分析,還引用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及香港新聞局等資料作橫向比較分析,最後提出八項政策建議,包括:制訂興建離島醫院預算及時間表、規劃未來醫護人員數量、盡快制訂《醫療人員專業資格及執業註冊制度》、優化檢討分流及就診制度、培育本地醫療人才、明晰粵港澳醫療合作機制、強化公私營醫療單位合作及研究國家互聯網+醫療政策。
- 嚴謹制訂離島醫院預算,明確工程時間表。
二○一一年,政府公佈《完善醫療系統建設方案——十年規劃》,預計涉及金額將達100億元,並成立“醫療系統建設跟進委員會”,以統籌和監察方案的執行情況。雖然早前離島醫療綜合體的綜合醫院及輔助設施大樓樁基礎工程已進行開標,但有關工程多項細部未招標,如去年十二月底,當局稱仍未有上蓋建築物招標。無法預算醫院造價,亦無法落實時間表,部門之間互相推諉。在工程時間表上,當局把原來的二○一七年落成,改成“爭取二○一八、一九年落成”。至於能否在二○一九年竣工,研究團隊亦不抱樂觀態度。
根據過往大型公共工程的案例,工程延期、超支、質量差、監管不力成為公共工程的常態,成為澳門的“風土病”,造成社會內耗,損害公共利益。研究團隊認為當局須制定興建離島醫院及其周邊交通配套的時間表,吸收過去不足的經驗,做好部門溝通,勿重蹈覆轍。應以建立政府管治威信為重要前提,制訂嚴謹的開支預算,及適時公佈工程進度及工作監督,不能無限追加,杜絕大白象工程。另外,配合新社區以及未來人口發展,進行一套整體的醫療配套規劃,給予市民信心。
- 規劃未來醫療人員數量
根據衛生局統計,二○一四年本澳的醫生和護士分別有592名及1,999名,按年增加5.2%及7.3%。人口與醫護人員比例與二○一三年相若。去年一月初,當局未來五年需要480名醫生、1,700名護士、120名藥劑師、200名高級衛生技術員、140名診療技術員,合共需要2,640名醫療人員。
根據特區政府政策研究室的《澳門人口政策研究報告》中提及,預計二○二○年總人口約為71萬人,二○一四至二○二○年的平均增長率為1.9%。有見近年本澳人口不斷增長,業界一直關注人口及老齡化情況,並進行跟蹤研究,以配合澳門發展需要。
參考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指標,每千人口的住院病床平均為5.05,每千人口的醫生為3.2及每千人口的護士為4。結合估計二○二○年總人口約71萬人,研究團隊推算二○二○年需要增加2,023張病床,在醫生總數上需增加近500名醫生,而護士數量上則需增加639名,以應付需求(詳見附表)。有見當局早前提出招聘人員的數量,相信能滿足二○二○年人口發展需要。但不得不提的是,當局在未招聘到足夠人手前,很多醫療人員需每天加班四小時以應付延長的服務時間,必然心身勞累;即使新人到位,也只是數量達標,但從質量上看,仍要經培養帶教才可以眞正解決人手不足問題;加上公私醫療機構是共同構成本澳醫療體的,衛生局加大人員招聘,即從私人醫療機構取人,必然加劇公營與私營的醫療機構人資角力,人資荒的問題難以解決。研究團隊憂心公私營醫療人手配置失衡,期望當局制訂全澳醫療人資規劃。衛生局除了要逐步增聘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及藥劑師等,減輕現職人員的負擔,還要考慮私營醫療人力資源的補充。未來還要重視培養及引進醫療技術,以先進科技代替人手,緩解前線人員的壓力。
- 盡快制訂《醫療人員專業資格及執業註冊制度》
本地醫療人員欠缺專業認證制度,公衆認為難以判斷醫療人才的專業水平,醫療人員亦期望專業資格得到進一步認可。當局有見及此,去年推出《醫療人員專業資格及執業註冊制度》草案,文本均明確指出醫療人員需要有專業的學歷要求、參加本地實習考試的必要性,用以評估醫療人員所具備的知識和能力是否達到在本地區從事所屬專業的標準;當中涉及醫生、護士等十五類專業的資格認可、執照註冊和續期,以求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研究團隊期望,專業認證制度在醫療界有共識下能盡快進入立法程序,配合短期內將通過的《醫療事故法》。該法案中提到醫療人員購買保險的問題,需醫療人員註冊制度作為配套,故認證制度具有其迫切性,以配合醫療保險制度的實施。並期望認證制度設有過渡期,不要影響現時醫療市場的運作。再者透過認證制度肯定了醫療人員的學歷水平,加強了對醫療專業的認可及尊重;更讓公衆知道整個醫療專業認證的發展,瞭解本澳醫療人員認證進程及未來的方向,提高醫療水平及提升居民對本澳醫療體系的信任至為重要。
- 優化檢討分流及就診制度
衛生局年初實行的急診分流措施,根據當局資料顯示,去年二至九月期間,五家受資助的醫療機構服務量較去年同期增加近四成,包括鏡湖醫院急診為4.8萬人次,上升75%。新急診分流措施推行後,截至九月,山頂醫院急診總體平均輪候時間較去年同期縮短近一成。非急症的二十四小時門診的平均輪候時間為五十六分鐘,亦較去年同期縮短一成。急診的就診人次較去年同期上升約4.5%,其中成人急診求診人次增加5.2%,離島急診站則較去年同期減少5.2%。衛生中心及部分專科亦延長了服務時間,研究團隊認同當局的有關措施,有助居民就診,減少居民候診時間。但面對人力資源未充分到位,輪值就診制度未充分調整,反而有可能令醫療變得重量不重質。
因此,研究團隊建議當局應該收集當前的數據進行分析,檢視分流制度有否需要調整及優化,評估不同時段的應診需求,檢視延長服務時間的衛生中心的成效,關注前線人員的作息時間及心理素質。至於當局延長衛生中心服務時間,團隊建議當局可評估實際的使用人數及求診歸類,認為當局可在控制成本效益的角度上整合資源,再調整衛生中心服務項目和延長的時間。團隊同時建議當局可按各專科求診需求,調整專科醫生的診症時間及增聘人員,減輕專科部門因延長服務時間的負擔。
2016.04.20 澳門日報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