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3.3黃潔貞冀強化青少年重視生命教育

自疫情影響本澳以來,社會自殺個案有增加趨勢。2020年12月連續發生多宗涉及青少年的自殺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立法會議員、婦聯副理事長黃潔貞表示,本澳提供青少年心理障礙治療服務的機構不少,但如何讓其懂得主動尋求協助並真正有成效至關重要;面對患有身心障礙的青少年,社會應多些同理心,不應將其「標籤」。至於當局成立不久的「關注青少年精神與身心健康工作小組」,她希望可發揮積極作用,開展多方面預防教育和發展工作,以及推出更多重視生命教育主題資訊的宣傳。

黃潔貞稱,過往其議員辦事處及婦聯心理治療中心曾收到不少心理個案求助,當中不乏青少年面對學業、生活等壓力形成心理問題,不懂自我調節,但僅有部分人主動尋求協助,很多出現問題青少年則選擇默默將內心「上鎖」。婦聯作為社會服務群體,除關注有需要的患者身心健康發展外,亦主動在校園開展正面講座、減壓工作坊等,希望藉正能量的資訊讓他們重建信心,鼓勵善用社會公共資源,達致在逆境中懂得主動求助,解開心結。

她強調,每個人都會出現情緒問題,不論正面或負面的均不可避免。情緒的自我覺察與生存息息相關,過度壓抑情緒會影響自身心理健康。黃潔貞建議學生應學會做情緒的主人,從覺察中確定自我情緒,學會接納並表達情緒,並在覺察過程中了解及重新認識自己,以正面狀態開啟與他人的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家庭校園需關注青少年心理情緒

黃潔貞指出:當青少年患上憂鬱時,通常會出現自殘行為,由於青少年學生在校園停留時間長,校方較容易發現一些個案。然而,學生出現心理障礙並非一朝一夕的事,當中離不開家庭原因,如家長與兒女相處時間較少,隨之兩者關係拉遠亦會忽略子女情緒,故家長要認真審視此問題,珍惜與子女的相處時間。為顧及雙職工照顧家庭需求,婦聯這幾年致力推出「家庭友善政策」,讓大眾知悉家庭友善政策內涵,透過企業支持和配合,讓子女了解父母在外的工作情況,並讓父母有彈性時間照顧家庭。

在學校方面,她認為應加強為教師、輔導人員及家長提供持續輔導培訓及生死教育課程,讓他們有足夠能力引領學生邁進健全的心理健康,給予學生更多抗逆、抗壓及生命教育知識,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在面對生與死的問題有正向思維。另外,她又鼓勵青少年透過不同途徑參與社區活動,擴大自身社交生活,令日常生活更多姿多彩,積極面對人生。

她提到,議員辦事處收到青少年心理個案比家庭問題個案少,原因是青少年遇上困擾時,不懂得主動尋求協助,現在社會上就此方面的資訊也「馬不停蹄」推進及宣傳,形成「雙向」服務,讓求助者得到適切的服務。針對隱形個案則可透過宣傳的渠道使青少年獲悉自身問題,並懂得尋找資源求助。

同理心身心障礙者不應被標籤化

另外,黃潔貞認為當有患者被診斷出患有身心障礙,社會應有同理心,不應將他們「標籤」,標籤只會令他們病情惡化,且令前期服務工作白費;本澳心理治療師、督導員及社工的數量有一定比例,只要分工合作,相信未來有關工作會做得更好。

早前當局成立「社區精神科服務隊」,提供免費上門服務,透過精神科等專業工作人員的聯合外展服務,為潛隱風險嚴重精神病患者提供社區照顧支援及復康服務,若跟進得當,相信可讓在社區生活的精神病患者得到適切治療及服務,減輕家人的照顧壓力。但礙於服務隊知名度不高,大眾未必知悉有關服務詳情,故希望在未來宣傳工作上不斷加強。

而當局與社團組成「關注青少年精神與身心健康工作小組」,黃潔貞則表示支持,雖然小組成立不久,但透過多方合作機制,相信有關青少年輕生的服務工作會得到深化,通過跨部門合作也令有關服務工作覆蓋更廣,實現及時挖掘及介入「功能」,幫助有需要人士度過心理難關。她期望有關小組日後就該方面工作緊密合作,不斷優化跨部門的溝通工作,以及適時開展多方面預防教育和發展工作,如鼓勵青少年閱讀《熱愛生命、熱愛社會》等正能量書籍、小視頻,又或舉辦閱讀活動等。

預防勝於治療,她希望未來小組宣傳更多重視生命教育的主題資訊,並將有關訊息向大眾宣傳,讓社會各界共同關注青少年成長,做好「生命守門員」角色,提高他們對精神類疾病的認識和普及,幫助心理情緒陷入「牛角尖」的青少年走出困境,減少輕生念頭,正面面對生活。

取自2021年3月3日市民日報P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