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5黃潔貞:匯聚社會力量完善安老服務

特區政府多年來不斷加大社會福利服務投放,但隨著本澳老齡化趨勢愈加明顯,對即將步入老齡社會的澳門帶來很大挑戰;另一方面,受疫情影響,不少長者減少出行或與家人見面,造成社交隔離。立法議員、婦聯副理事長黃潔貞希望透過婦聯總會舉辦的一些活動,除向社會宣揚敬老愛老資訊,也令長者重拾社會參與感和信心;她認為個人能力或社服機構力量始終有限,要為長者晚年生活增添姿彩,終須匯聚社會資源融和強大支援力量。

長者的經歷就似「寶藏」

為充實年長居民餘暇生活,婦聯總會黃潔貞多年來關懷照顧長者身心需要,主動向區內年長居民提供適切的社區支援服務,協助長者共享健康愉快生活。其中,婦聯屬下頤康中心、頤康協會等是她日常生活中至為關注的一個群體,時常到上址參與活動,久而久之,與當中一班「老友記」建立了深厚感情:「一點一滴的關愛與服務,充斥於長者生活之中,於我們而言,呵護長者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內心有感欣慰、喜悅」。

要有效跟長者溝通殊非易事,但我之前從事護士多年,應該遊刃有餘,因以前在醫院工作經常與長者接觸、傾談,積攢了不少的「秘訣」。可在他們身上看到許多發光點,有許多地方值得學習,讓我感到十分有趣,雖然只是簡單交談,但長者的經歷事讓我可堪回味,不但加深對澳門歷史的認知,而且他們過去為社會默默服務那種刻苦耐勞精神深深感動:「我最鍾意老友記同我講古仔或歷史,每當講到一些我未聽過嘅嘢,就好想同佢哋繼續傾落去」。從另一角度反觀,與長者溝通,有助我的思維發展及建立正面的生活態度。

與長者相處需耐心同理心

與長者相處最緊要善用其長處,要主動融入話題,我與長者交流時,要耐心聆聽,給予他們時間思考,因她們生於不同年代,思想或話語難免有隔閡,故說話時我的語氣要適中,面談時應保持眼神交流及運用簡單直接句子;多以同理心出發,減少對他們的偏見,多換位思考。

成年人世界沒有「容易」二字,取捨不易。我自己參與社服多年,平日工作忙碌,每次與家人團聚時間不多,幸三代同堂一齊生活,幫我分擔了不少家庭照顧壓力。我好感恩父母及家人一直在背後默默支持我的事業,甚至更參與到我的工作範疇,如積極參與婦聯總會舉辦的一些活動、關心年輕人發展和婦女事業等。同時,可讓我在工作上可盡情發揮,更勉勵要「做深做細」有關工作:「其實每個父母都好疼愛自己嘅子女,我好應該懂得感恩,感謝家人對我啲栽培;我屋企人好體諒我的工作,變相每次過年過節,都會提前慶祝」,哪怕一餐飯時間,我都加倍珍惜相處機會,並希望所有青年人應以家為重,體恤父母。

婦聯辦活動豐富長者生活

能夠為長者提供貼心服務,讓長者感到暖心,是黃潔貞的一份追求,一項習慣。她憶述,自加入婦聯大家庭,見證石排灣婦聯樂頤長者日間中心成長,當時石排灣的第一間長者服務機構環境不佳,社區配套不足,居住上址多數為獨居長者,為建立長者在上址生活的信心,她帶領婦聯一群同事定期探訪長者,如電話慰問等,更因應當時情況開展有關送餐服務,以及設立義工組織,訂定長期關懷長者的支援工作。

黃潔貞提到,當時到石排灣探訪長者或舉辦活動時,由於社區環境設施落後,適逢新春佳節,不少長者指在上址過年沒有氣氛,如缺乏燈飾布置等,後來經婦聯總會向當局反映有關情況,近年石排灣社區逐漸改善,因此,提振社區活力,婦聯總會特在上址舉辦眾多活動,如醒獅賀歲等,一辦就7年,為長者帶來正向能量和生活信心。

現時居住石排灣的多數為獨居長者,為此,婦聯成立「耆老之友」團隊,由一班年輕人、親子家庭組成,他們會定期探訪區內長者,如打電話、陪長者飲茶等,除讓長者感到社會關懷外,有助年輕人懂得如何與長者相處。現時都市人較少幾代同堂居住一起,絕多數為一家4口生活,黃潔貞希望透過一些活動,向社會宣揚敬老愛老訊息,讓更多人加入行列,共同做好長者服務,構建和諧社會。

疫情下,許多長者日間護理中心、長者地區中心等都暫停或只能提供有限度服務,她指出:婦聯總會就相關方面開展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多數長者受疫情影響,心態方面難免出現憂慮情緒;另一方面,現時參與社會活動的長者漸多,但過程中發現男性長者參與率不樂觀,通常是女性居多,她期望未來女長者可帶動另一半或身邊男長者一同參與社會活動。

疫下資訊鴻溝長者感孤單

我覺得在疫情下,一般人可透過網上參與不同活動,然而,有些長者較年長時才接觸電子世界,要重新學習或掌握並不容易,亦有部分礙於經濟因素,未必有機會上網或接觸電子產品,認為在保持社交距離下,人們可選擇透過社交平台或通訊軟件跟親友溝通,但對於不懂使用或沒能力上網的長者,與家人減少見面,更容易感到不安、孤單,資訊鴻溝造成社交隔離,變相令他們在生活上少了一種寄託及參與社會事務的存在感。

如長者與社會的發展未能同步,長期會令長者感到被社會孤立,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影響深遠。此外,亦有部分患病長者因疫情關係,避免出門看醫生而導致病情惡化,這些問題都不容忽視。在種種現有和可預見的問題下,我認為要未雨綢繆,在疫情過後要檢視安老服務,以及如何善用資源,提升服務的能力和質素。

最後,現時澳門步入老齡化社會,少子女化趨勢加速人口老化進程,為長者的社會服務工作帶來挑戰,加上本澳雙職家庭普遍,工作及生活壓力大,難以抽出時間照顧長者,認為單靠1個人的能力或通過社服機構,力量畢竟有限,要做好長者服務,始終需要社會資源給予支援和協助,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參與到長者服務行列,為長者無憂的晚年生活獻力。

取自2020年10月5日市民日報P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