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2 力報專欄—關注精神健康 支援患者走出陰霾

近日,一套講述躁鬱症患者生活的香港電影獲獎,意外引起了外界對有關疾病的關注,亦反映社會大眾普遍對它們所知甚少。而在本澳,除了躁鬱症外,不少人對於如抑鬱症、焦慮症或強迫症等常見的精神和心理疾病,亦存在誤解。令患者害怕被標籤,而缺乏尋求協助的主動性,但這種錯誤的觀念,以及諱疾忌醫的社會氛圍,無論對社會、家庭,還是個人健康而言,都會產生長遠的不利影響。

事實上,要做好心理及精神健康工作,必須要從治療服務與教育宣導兩方面同時著手。根據公共醫療統計數字顯示,近年本澳精神科求診人次,已從2011年24,402人上升至2015年的28,838人,升幅接近兩成,反映有關問題呈上升趨勢。雖然現時政府設有「四級聯防、四環緊扣」的機制,透過民間、社區及醫院共同提供諮詢與治療服務。但面對目前社會急促發展和人口急速增長,可預料居民對有關服務需求將不斷增加,建議當局及早規劃未來心理精神康復服務發展方向,同時加大對民間心理諮詢服務的資源投入,完善相關人員專業認證、培養及引進工作。

另一方面,需妥善做好教育宣導工作,增加市民對自身心理狀況的關注,學習自我調適,且懂得主動尋求相關機構的幫助與支持;讓社會各界建立正確觀念與態度,消除對有關疾病的歧視與誤解,達致讓患者能及早發現、及早介入、及早治療的目的,支持他們早日走出精神與心理疾病的陰霾。

(2017.04.12力報專欄C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