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議員黃潔貞表示,多年來「發財巴」缺乏合理規管,導致「發財巴」的數目及行車路線都急速增長。按統計局資料顯示,本澳今年第一季重型客運汽車中,旅遊車數目達一千七百九十二輛,輕型旅遊車數目為一千零七十一輛,總計本澳旅遊車數目達二千八百六十三輛,公共汽車總數僅為一千二百六十一輛,可見旅遊車數量是公共汽車的兩倍以上。現時公共巴士有七十六條行車路線,每日乘客量達五十多萬人次;而「發財巴」行車路線高達八十多條,遠超公共巴士系統,但每日載客僅十二萬至十三萬人次。誠然,「發財巴」降低了部分旅客對公共巴士系統的依賴,減輕公共巴士系統的壓力。不過其效益並未做到最大化,反而令道路交通承擔著不必要的壓力,催化了爭路權、行車難、停車難、駕車安全等的問題。
對此,社會上過去先後要求加強管理「發財巴」運營,要求當局立法規管「發財巴」的運作模式以至行走路線。而局方回應指持續與博企溝通,引導車輛盡量走外圍道路,以免影響交通。在加強「發財巴」的管理方面,局方曾表示會在短期內進一步縮減路線至五十三條。
為了進一步了解「發財巴」的管理及路線調整情況,他提出以下書面質詢:
一、本澳「發財巴」數量及行車路線上都高於公共巴士,載客量卻只有公共巴士的四分之一,對於出現低載客率的情況。而當局曾表示已與博企溝通,並提及於短期內把「發財巴」路線進一步縮減路線至五十八條,請問目前跟進情況如何?
二、「發財巴」無序地迅速增長,而在統計資料中亦沒有對「發財巴」數量做出獨立統計,而是納入旅遊車的統計中。請問當局未來會否明確訂定本澳「發財巴」的數量上限,並獨立公佈「發財巴」的數量,從而更好地規管「發財巴」?
請問當局未來「發財巴」的運作模式以至行走路線的調整方向為何?
(2016.05.22 華僑報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