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3 議員:考慮市面影響掛風球

颱風“妮妲”襲澳,八號風球不似預期般懸掛,殺居民措手不及。多位議員質疑當局決定未考慮“妮妲”對城市造成的影響,僅以專業、科學評估自居,冀檢討,並提早公佈更多氣象預測訊息、檢視與鄰近地區氣象預測出現差異的原因。

促檢討與鄰區差異

議員陳美儀書質表示,三號強風信號和八號烈風信號,關係到民防行動中心聯合機制的啟動,需作出如公共交通工具停駛、封鎖各大橋、消防戒備及加強巡邏等相應安排,兩個風球級別存在很大的性質差異,一旦誤判,可釀成嚴重後果。

她促請政府細詳列出制訂颱風信號的科學標準和依據、解釋與鄰近地區發出颱風信號存在差異的原因,並問當局颱風過後有否檢討、將來如何優化?

詳盡資訊清晰講解

議員何潤生不接受氣象局的解釋,認為有關部門的工作有待檢討和改善。氣象部門掌握並隨時提供相對準確的氣象預報資訊責無旁貸,因此,當社會普遍對氣象預報機制生疑時,應當及早發佈更詳盡的資訊並清晰講解,而非這般拖拖拉拉,在居民抱怨聲中姍姍來遲。

他指出,若單從居民主觀感受判斷應否改掛八號風球的確有欠科學,但當局不能忽視“妮妲”所造成本澳多個地段發生塌樹、跌招牌等事故,不少居民冒風險上班、過橋,幸未見重大傷亡事故。強調當局除著重監測數據,亦應從多方面綜合評估每次風災對城市的整體運作和居民的出行生活、甚至訪澳旅客所造成的影響。當局必須認真檢討,優化改善相關工作,竭力提高氣象預報的準確性,絕不能將“專業自我”置於公衆的生命安全之前。

此外,鑒於本澳仍未有可供全天候通車的跨海通道,何潤生建議政府應研究在未達八號風球的惡劣天氣情況下,開放西灣大橋下層通道供電單車使用的可行性,以最大保障居民的出行安全。

彈性開放西灣橋隧

過往小城曾“無風都掛風球”、是次則橫風橫雨都維持三號波,議員施家倫提到,公衆的親身感覺與氣象局的判斷落差甚大,當局多次的決定備受質疑。他提出,“妮妲”距港一百公里時已掛發八號風球,澳門當時相距九十公里卻仍未懸掛,是否技術標準不一?有否需要檢查測風儀器?

居民安全第一,颱風天上班上學要“睇氣象局頭”,他質疑現時由局級決定掛風球的機制不可靠,能否讓技術主管決定?“天災人禍局長電話訊號斷咗,係唔係就唔使掛風球?”另外,八號風球才開放的西灣大橋下層,應當適時彈性開放,以保障駕駛者安全。同時,內地在數日前已就“妮妲”不斷做宣傳,提醒居民注意,但本澳氣象局的有關訊息甚少,導致居民措手不及,冀當局檢討,提早公佈更多氣象預測訊息。

提前預警助民部署

議員黃潔貞指出,局方決策影響整個社會的出行安排及居民的性命安全,但當局僅憑科學數據判斷風球的懸掛,未考慮市面的危險因素,“風球不單反映實時的風球情況,亦係一個預警”,鑒於是次颱風曾錄得達八號風球風速的最低標準,冀局方檢討,提前發出危險預警,讓居民、學校、應急部門作相應安排及部署,甚至不掛八號風球都要明確發出通知,不致窒礙居民外出的抉擇。

交通廳曾呼籲居民莫駕駛電單車過橋,但氣象局風球預測未達封橋要求,黃潔貞認為兩部門的差異令居民無所適從,反映各部門統一發放訊息的重要性,還冀氣象局加強與各部門的溝通。

她並指出,鄰近地區都已懸掛八號風球或紅色颱風,反觀澳門維持三號風球,有需要檢視氣象預測出現差異的原因,並盡量將差距縮小。居民不滿氣象局的決定,希望當局重視居民的意見。

(2016.08.03  澳門日報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