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17 力報專欄—提高防範意識及早防控「寨卡病毒」

世衛組織近日宣布「寨卡病毒」疫情升級為「全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該病毒通過伊蚊傳播致病,病人往往病症輕微,但當小童感染時,可能出現神經系統、眼部和聽力等改變;當孕婦感染時,更可能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甚至胎兒死亡。現階段國際上未有針對性的疫苗及治療方法。鑑於澳門作為國際旅遊城市,旅客進出頻繁,存在感染者把病毒帶入境的風險;病毒雖然主要由熱帶地區的埃及伊蚊傳播,但亦可由本澳廣泛存在的白紋伊蚊傳播。因此,本澳於日內即啟動緊急立法程序修改《傳染病防治法》,將「寨卡病毒」納入傳染病表,此舉可以有效加強防控工作並幫助及早確診。對此,本人支持並建議當局從以下幾點繼續加強「寨卡病毒」防控工作:加強伊蚊密度監測,增強滅蚊工作的實施,從源頭降低或消除病毒爆發的風險;開展醫務人員診療知識培訓,提高疾病診斷識別能力;針對該病的傳染途徑作整套預防院內感染控制指引,及時採取標準防護措施;加強與內地聯絡,做好實驗室技術和試劑儲備,提高防控中心對該病的實驗室檢測能力,應對可能發生的疫情;加強宣傳工作,呼籲有意生育的居民和孕婦避免前往受影響地區,必須前往的人士應採取適當的避孕措施和防蚊措施;若出現病症,應及時就醫並告知外遊紀錄;加強粵港澳三地的聯防聯控機制及與世衛聯繫,及時更新相關防控診療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