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3 議程前發言—多個層面建立本澳的食品安全防護網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問題現已成為全球各個國家共同面對的重大民生問題,尤其陸續揭發黑心食品和問題食品後,市民對食入口的食品都特別關心。澳門眾多糧油食品全數依賴入口,如何確保輸澳食品安全是本澳食品安全部門的重大挑戰。近期上海福喜和芽菜事件,令居民有感局方後知後覺,未能同步調查並公佈市場情況,令市民坦言執法及監管水準等仍有待提升。
本人認為當局必須借上述事件,完善本澳食品安全相關的機制,修訂本澳食品檢測標準,完善法律法規,訂立具備阻嚇力的監督與懲罰機制,以及加強業界的宣傳教育培訓工作,擴大消委會的職能,從多個層面建立食品安全防護網。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建議:
- 修訂本澳食品檢測標準及機制:為保證輸澳的食品安全,本澳應設立一套與其他周邊食品輸出地可相互銜接,等級相對較高的食品安全標準,了解世界各地的食品安全標準與本澳的標準的差異,一方面有利於統一本澳與國際及內地標準,亦以便當局改進本澳的檢測項目和標準。現時輸澳的食品,除了應持有當地的衛生證明外,也需要通過民署的檢驗。但食物安全的事件仍時有發生,反映現行的制度有不足。建議當局在維持上述措施外,應當加強對食品的定期和不定期檢驗工作,甚至進一步要求進口商定期自行進行檢驗及向當局提交報告,方可持續入口食品。而發生近期食安事件,反映現時本澳與鄰近地區的通報機制較為轉折,因此當局與鄰近地區的食品安全通報機制有待加強。當出現食物安全事件時,才可更迅速地向市民交代,以及作出相關的風險評估和處理措施。
- 儘快完善食安法相關法律監管:“食安法”實施後,當局應儘快制定食品添加劑種類、劑量、致病性微生物、農獸藥殘留、重金屬、放射性物質及轉基因食品等標準。更要完善《食品標籤法》,針對故意遮蔽及更改保質期等行為處罰應配合食安法,對營養標籤、轉基因食品和反式脂肪等作出規範。在冷凍食品的運輸設備及溫度等方面,必須檢視現行法規的不足,減少冷凍食品的運輸風險。
- 增強消費者委員會及食安中心的協作:現時食安中心職能集中在食品安全方面,而對保障消費者的消費權益方面較薄弱,所以消費者委員會應增強其職能,除了研究可否建立消費警告制度和黑名單制度外,同時,作為消費者利益代言人,建議參考內地消委會的集體訴訟機制,由消委會代表眾多消費者,向企業提起訴訟,以便消費者追討損失和賠償。
- 提升檢測技術及對食品場所的監督:加強培訓食安中心稽查及檢驗人員,並針對不同種類的食品引進和提升檢驗技術;衛生巡查方面,當局應恒常化對食品生產場所、餐飲業和食品批發商的巡查,特別對大型的食品場所增加巡檢的次數。
- 加強業界的宣傳教育培訓工作:為了有效的做到官商合作,共同以食品安全為目標。當局宜加強民間相關從業人員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專業性,建議開辦專門的食品安全培訓班或證書課程,為民間的相關從業人員進行全面的食安培訓,從而有效達到防患於未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