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4 議程前發言—食安保障急需提升

近年世界各地相繼出現各種食安問題,部分有問題產品流入本澳市場,更被本澳居民所食用,帶來輸入性的食安危機。除外來因素引起的食安問題外,本澳今年亦出現數宗懷疑食物中毒事件,甚至發現超市售賣未經檢疫的走私副食品。食安問題是保障居民身體健康的頭等大事,而本澳今年先後出現內部監管不善而引發的食安問題,以及輸入性的食安問題,顯然本澳保障食品安全的機制上,不單在本地內部監管不善而引發的食安問題的公佈及處理上,亦不盡人意;亦無法有效預防輸入性食安問題,令廣大的居民感到憂慮。

在本地內部監管不善而引發的食安問題方面,據民署及食安中心公佈的資料顯示,今年以來本澳曾出現數次懷疑食肆食物中毒事件,當中更有食肆在短時間內,接連出現數宗懷疑個案。當局公佈時指出該食肆的現場衛生環境一般,已即時要求負責人員對食品製作的區域,以及供餐地點採取衛生改善措施,但數日內仍再次有食客進食同類食品後,出現懷疑食物中毒的情況;顯示當局在監督及即時處理這些出現問題食肆時,存在一定的不足。加上,在不同食肆出現食安問題時,當局多數以現場衛生環境一般作公佈的內容,令居民無法客觀掌握實際的情況。再者,對於曾出現懷疑食安事件的店舖,食安部門並沒有在隨後的時間內,明確及清晰的公佈調查結果,這不單會對食店的聲譽做成傷害,受影響的居民亦無法了解真相,無疑對他們雙方都存有不公。對此,建議當局增強對出現食安問題店舖的即時處理及跟進,並有必要加快當局的調查結果及公佈,甚至考慮在調查過程中要求食店停業整頓,避免同類事件重覆發生。

其次,食安問題除出現在食肆外,本澳在市面出售的副食品,亦同時敲響警號。近日,有食品代理商舉報懷疑有走私食品輸入本澳,而經海關進行調查後,發現走私食品已經流入本澳多間超市,時間超過一年,這顯示本澳整個副食品產業鏈中,當局無法從上遊堵截未經檢驗的食品輸入。加上有不少的居民向本人反映,不時在超市購買到過期食品,而食安部門則表示每月都巡查上千次,但仍然無法發現問題所在,可見連下遊的零售環節同樣存在問題,顯示當局的巡查缺乏有效性。故促請當局增強自身執法力度外,亦建議仿傚台灣設置獎勵性舉報機制,透過鼓勵性措施,增強店員及民間揭發事件的力量,以加大對不法業者的阻嚇力,彌補現時食安部門執法上的不足。

而輸入性的食安問題方面,更叫居民擔憂,現時本澳的食品基本上全數依賴進口,近月接連發現的福喜肉及台灣食油事件,無疑是嚴重的食安問題。而且,兩者都已流入本澳一段時間,甚至有關產品已被居民所進食。雖然問題成因是由外地引起,但當局的處理亦顯得未能讓人滿意。以台灣植物性食油事件為例:今年10月15日早上,台灣衛生局證實,南僑集團進口油疑似將工業用油混入植物性食用油中,敲響了台灣出產的植物源性油的危險警號。應對事次事件,香港在台灣有關新聞發佈後的4小時後,立即下令全面禁止台灣生產的食油進口和在香港出售,更將植物源性食油加入限制之列。相反,本澳事隔24小時後,先是表示暫未限制進口台灣的植物源性食油,觀察事態發展,數小時後再表示會禁止台灣植源性食油入口。顯示本澳在重大食安的決策態度上欠缺果斷,未能迅速及果斷地以食安零風險為處理事件的前題。其次,數月前的福喜肉事件,據當局所言,亦經過當局檢驗檢疫才入澳,那麼到底是當局檢驗技術不足?還是輸入澳的福喜肉不存在問題?直今仍未有明確的回覆。故此,為提升本澳食安問題的決策效率,有必要學習外地採取零風險的處理手法。同時,為更好地應對國際食安問題,當局必須加快有關食安問題調查的效率,盡快得知問題成因,並作出相應的改善措施。

上述只是增強本澳食安問題的一小部分意見,事件發生後才修補漏洞為時已晚,要增強本澳的食安,最重要的當局及政府在食安問題上決心,如何在未來完善自我檢討的機制,讓食安問題能防範於未燃。